
参加学院深入贯彻__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的心得体会
……(开头部分已省略1285字)
“思想防线”必须匹配“纪律防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理应具有更高的觉悟和更强的定力。但思想觉悟不能代替制度约束,道德感召不能取代纪律监督。通报的案例深刻说明,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个别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淡忘了初心使命,将“学术权力”视为“个人资源”,将“服务学者”异化为“利益交换”,一步步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这警示我们,必须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严明的纪律规矩紧密结合,既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也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架起纪律的“高压线”,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二、深刻反思:学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风险点与认识误区
对照某某院长指出的“小事小节论”“行业特殊论”“特权思想”“自留地意识”等错误认知,结合通报案例和学部日常运行实际,我深感有必要对本学部作风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风险点和认识误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反思:
风险点一:学术资源分配环节的“人情风”“圈子化”。这是最具隐蔽性也最需警惕的风险。例如:
课题评审:虽然评审程序日益规范,但评审专家库的构成、具体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过程中是否存在非学术因素的暗示或引导?是否存在“熟人优先”“圈子共享”的潜规则?作为学部主任,我是否在课题指南设定、评审专家建议等环节,存在无意识的倾向性?某研究所曾反映,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在通讯评审阶段几位专家打分差异巨大,后经了解,低分专家与被评审者学术观点长期相左,评审意见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意气,这算不算一种隐性的“不担当、不作为”甚至“学术霸权”?
仅展示683字,全文共592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