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中心组党组重温《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交流发言
……(开头部分已省略408字)
二、打破“文牍主义”桎梏,筑牢立德树人“主阵地”。
《规定》第二条痛斥“官衙作风”,力倡深入实际。对照审视,我们仍存在一定的“文件依赖”与“会议惯性”,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发指令。比如,对“双减”政策效果的评估,有时过度依赖数据报表,未能足够深入课堂、走近师生,真切感知政策落地中的困惑与心声。
教育是植根于实践的事业,必须坚决打破文牍主义桎梏,建立常态化“沉浸式”调研机制。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把办公室“搬”到教学一线、教研现场、师生中间,在离讲台最近的地方感知教育脉动,让决策的根须深扎于育人实践的沃土。
三、凝聚“同频共振”合力,共谱教育发展“协奏曲”。
《规定》第三条强调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审视党组运行,虽总体和谐,但在涉及跨科室、跨学段协同攻坚时,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系统工程,仍有“各扫门前雪”的部门壁垒,未能完全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效应。
教育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一盘棋”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党组议事决策机制,特别注重在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重点项目上,加强事前充分沟通、事中紧密协作、事后共同复盘,确保班子成员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奏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和声。
四、破除“顽瘴痼疾”考评,树牢科学育人“风向标”。
《规定》第四条要求领导“以身作则”。在教育领域,“以身作则”的深层意涵是引领科学教育理念与评价导向。反思自身,在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上,有时存在畏难情绪与路径依赖,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政绩观束缚。例如,对学校的评价体系改革虽有推进,但唯升学率论英雄的隐性压力仍未根除。
仅展示695字,全文共18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