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素材加工技巧

文秘攻略

……(开头部分已省略295字)

一、阅读梳理,由粗到精

对于选好的素材,还要进行必要的阅读分析,看素材哪些可用,哪些无用,然后剔除掉那些没用的,让素材更精炼。

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讲的:“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剔掉罢了。”也只有削尽冗繁留情廋,才可让主旨更鲜明。

我本人在起草综合文稿时总感到,很多部门报来的基础资料,大多面面俱到,既细且详,字数也多,少的一两千字,多的四五千,若不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删减压缩,写出来的稿子就真的成“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了。

二、引申联想,由此及彼

事物都是联系的,有些素材表面上看起来与稿子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把这些素材用好,关键要善于跨界思考,引申联想,找到彼此之间的相同点。

有一次,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选调公务员笔试的阅卷工作,我对一篇文章记忆犹新,这篇文章借用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来阐述脱贫攻坚工作,论证了如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问,切身感受,精准识贫的道理,深入浅出,构思巧妙。若是没有引申联想,由此及彼的功夫,想跨界连接起来,形成这般巧妙构思是不可能的。

三、立足全局,由点到面

在起草总结类文稿时,少不了总结成绩、分析问题。这就有一个问题,如何把成绩写亮、把问题找准?

若是简单地堆砌素材,是很难写出特点的。

个人以为,材料要出亮点,写作者必须看全局,思整体,找联系,从点上素材入手,发现点与面的内在联系,然后由点及面,提炼出面上的特点。很多时候,下级单位报送的材料,看似只是个别情况,但别小看了个别情况,有时候个别情况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帮助你总结出全局性的共性特点来。

仅展示701字,全文共1749

请登录后继续
相关文档
用好公文写作素材的五招

因为收集写作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时用得上,倘若费心费力搞来的素材,正式写作时却不会用,就白忙活了。这好比一个建造师在盖房子前,花大价钱买最好的建筑材料却不会用,把大梁的钢筋用到楼板上,把地板贴到墙上,甚至连砖块都砌不齐,焉能造出好房子。

应用文写作中的“信”“达”“雅”

应用文写作对语言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平实和简明,二是要典雅。平实大约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信”,就是要表达出事物的真实面目或本质,不务虚言;而简明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达”,要求写文章词句达意、通顺而明白即可;典雅则大致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雅”。

写材料如何思考?只有想到,才能写到

我一直主张,想写好文稿一定要注重思维训练,因为写作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倘若你不会思考或思维方式不对,实际写将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于是,朋友们经常问到我写作思维的训练问题。为了给大家思维的启发,我在线下讲《公文写作的十大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公众号里做一些探讨。

机关干部如何快速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一项精细科学的脑力劳动。它包含了许多层次的内容,不是主观上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做好,这也正是大家感到材料难写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认知探索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永远是主体。

资深笔杆子分享:材料标题就得这样拟

工作报告的写作,还有总结性材料的写作,实际上包含着与层次标题拟写相反的过程,即层次标题的展开。层次标题的拟写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的过程,即: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提炼标题(笔者曾在《应用写作》2014年第6期撰文谈到这个问题)。

最近上新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面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市委坚持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啊哟任务来抓,用发展凝聚人心,凭实绩选人用人,在干部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风气、开拓进取的风气、民主团结的风气,为实现xx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廉政党课(10篇,6.2万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确定学习教育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和市委、县委部署要求,围绕“践行八项规定精神,永葆为民服务本色”这一主题,我讲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互勉共进。

_八项规定精神及80条清单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系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政法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80条清单》,深刻认识到这既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访谈材料

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党支部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主持词

今天组织召开党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我省实施办法精神,按照上级党委安排,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