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议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1005字)
三是我市因地制宜做大优势产业的正确选择。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营养功能、药理功能、保健功能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已经成为老百姓 “菜篮子”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空间巨大。我市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发展山地特色珍稀食用菌、高品质大宗食用菌及周年生产的适宜条件。据市农业农村局普查,我市有羊肚菌、羊肝菌、牛肝菌、蛹虫草、鸡枞和松茸等野生食用菌资源360多种,其中“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达500.6万人,除常年外出务工188.6万人外,需在本地就业人员达312万人;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菇类生产中60-70%的劳动依靠手工,需投入大量人工。可以说,发展食用菌产业,我市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必须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因地制宜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为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措施再细化
第一,全力以赴扩大产业规模。据市农业农村局反馈,今年以来全市种植面积7.76万亩、产量12.9万吨,除去大方雪榕和威宁雪榕,其他经营主体种植面积仅5.2万亩、产量4.4万吨。总体看,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带动能力还不强。各地要对标“八要素”,坚持目标导向、责任导向、结果导向,努力实现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一要抓紧编制完善好规划。省政府已印发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明确了未来三年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要求各市州、产业重点县要以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快编制本地区规划。市食用菌专班要抓紧完善《毕节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按程序送审后,确保7月底前印发实施。二要建好标准化规模化基地。近期,志刚书记安排我们到黔东南州考察学习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食用菌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闲置地下室,通过改造建设成“社区工厂”,建立菌种研发生产、菌棒制作培养、出菇示范栽培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全产业链食用菌产业体系,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各地要学习借鉴从江县的经验,因地制宜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闲置地下停车场和门面,建设食用菌“社区工厂”、扶贫车间;要以坝区、产业园区和恒大集团援建大棚为重点,加强水、电、路和冷链系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改扩建一批生产大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绿色生产等标准化技术,积极引导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建立从基地、菌种、生产、加工、储藏等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今年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食用菌基地2万亩。三要建好菌种保供基地。目前,全市仅有红托竹荪、冬荪、天麻等少数几个菌种能够实现本地供应,其他菌种靠外省购进。如:羊肚菌、平菇等菌种要从四川、云南等地购进,增加了生产成本。市食用菌专班要加强统筹指导,根据现有食用菌种植规模及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纳雍金蟾公司日产6万棒、赫章贵喜公司日产3万棒、大方乌蒙菌业日产3万棒等一批适合我市的菌种培育供应基地,把菌种研发和良种扩繁作为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生产足够数量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减少菌种外调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四要建好菌材供应基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全市菌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全市菌材60-70%依靠从省外、市外采购,成本较高。今年我们计划新建(改造)栎类、栗类等菌材林11万亩。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国储林、森林抚育等政策,以织金、大方、黔西、纳雍等县为重点,抓好木质菌材基地建设;要综合利用经果林、茶园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酒槽等废弃物发展食用菌,坚决防止乱砍滥伐林木。
仅展示1523字,全文共564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