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主题文章(4篇)
……(开头部分已省略1222字)
三是解放战争后期,以江竹筠、陈然、王朴等为代表的歌乐英烈群体在狱中斗争中进一步锻造和凝结成红岩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位于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白公馆是关押和杀害_人和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关押在这里的_人和革命志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的坚定信念,“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牺牲精神,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给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和为之奉献了热血生命的党组织留下全面从严治_“血泪嘱托”,总结出八条“狱中意见”,这是他们在走向刑场前,向党组织表达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__深刻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_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同时三个发展阶段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性。首先,为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而斗争贯穿于三个阶段的始终。其次,在国民党统治区复杂艰难的斗争环境中重视加强_建设贯穿于三个阶段的始终。第三,_组织体系和_主要成员在三个发展阶段一脉相承。红岩村领导的革命实践,以及小说《红岩》艺术再现的渣滓洞、白公馆_人和革命志士的地下斗争和狱中斗争,都是“红岩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具有一以贯之的组织体系和骨干力量,一脉相承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_人和革命志士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集中反映,深深融入中国_人的精神血脉,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仅展示713字,全文共80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