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空心化”严重制约乡村振兴调研与思考
……(开头部分已省略1046字)
二、对策建议
一是夯实产业根基,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精确瞄准农业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农田水利等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应用,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要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在确保农业主导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着力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自然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最终形成农业主导、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
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在村庄洁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打造特色景观,实现村庄景区化。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科学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统筹整合资金项目,深入实施“八改”工程和农村“四园”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要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打通城乡户籍壁垒,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乡村倾斜。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引育并重人才机制。转变人才工作理念,破解人才流动瓶颈,打通城乡人才流动通道,吸引社会各界人才尤其是关心家乡建设的新乡贤和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要逐步构建起乡村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让乡村引得来人更留得住心。要加强协同整合、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好人才培养和保障政策,多渠道建设人才孵化基地,为本乡本土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着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本土人才的“本土优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仅展示884字,全文共22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