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课讲稿:学深践悟,努力在主题教育中锤炼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全文8千字)
……(开头部分已省略1126字)
2015年12月11日,__指出:“党性教育是_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_人的‘心学’。”他还曾强调:“党性教育是_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可以说,“强党性”的关键环节就是修炼好_人的“心学”,通过“走心”的方式做到内外兼修,既处心有道,又行己有方。__曾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存高远便力量无穷”。_人的“心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性成果,具有丰富哲学内涵和深远时代价值。一定意义上,“初心”为其哲学原点,“正心”为其伦理价值,“忠诚”为其实践理性,“民心”为其历史归宿,构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崭新哲理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求达到“小我”的个体性、“大我”的人民性和“无我”的党性及其阶级性的统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其至高境界。_人的“心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智慧,必将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对党性修养内涵进行理论优化,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优势,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命力的内在机制。_人走出的这条与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大地的有力回响。
(二)始终强调党性修养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修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党性修养的理论优化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大地,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整体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政_中国特色和大国风范。从方法论来看,“好学”“省察”“积善”“固本”成了完善自我修养的重要环节。其一,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个人实践生活来源于对学识的体悟。“好学近乎知”中“学”体现的是获得知识性的理解以及践行生命活动的体悟感受,以文化知识的能力积累,促成了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其二,“省察克治”之功在于严格剖析自己和纠正自己,修养者有自觉精神,就是通过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在内心深处以内省、慎独的方式,加以克治。其三,“积善成德”重视对心的修养,尽心知心以兼济天下。《礼记·大学》开篇便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又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身修养的锻炼是根本,而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完善,至善是知内在修养的归结,也是行安国兴邦的归结。其四,“民为邦本”以对于民的价值的表现为各自价值的实现。由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修养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自觉感悟,并将改善社会现实作为理想目标。
仅展示1141字,全文共760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