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课:从毛泽东诗词中感悟_人初心使命
……(开头部分已省略298字)
毛泽东把原诗中的“男儿”改成“孩儿”,儿子在父亲面前永远长不大;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中国人都忌讳“死”这个字,毛泽东很在乎父亲的感受。但是,他更知道,种几亩良田,收几份佃租的温饱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志存高远,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愤然写道: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的同窗好友易昌陶,恰巧就是这个时候病逝的。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好友的病逝使毛泽东更牢固地树立了一个信念--强健体魄对于人生奋斗,对于报国救民有着重要的前提意义。毛泽东《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里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说到做到的毛泽东,潜心实践着他的这个信念。寒冬时节,他用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去搏击风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广播体操,四处推广。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年毛泽东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人生箴言。
很快,在毛泽东周围便聚集起了蔡和森、李立三、向警予、李维汉、何叔衡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常常相约到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毛泽东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仅展示725字,全文共53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