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故事探索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善治
《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祐二年,吴州一带闹着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治理浙西,创造性实施“荒政三策”:一是利用饥岁工价至贱,大兴公私土木之役,解决饥民流离失所之苦;二是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促进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发展;三是增高谷价,引四方粮商大量进粮,使得杭州城粮食爆满,倒逼粮商降价,解决了杭州城的粮食供应问题。“范文正荒政”坚持以民为本、务实创新,统筹灾年求稳和长远发展,以激活经济与备荒救灾的贯通协同、一体推进实现“荒年不荒”,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智慧,对我们推动基层善治有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__多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作为基层治理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基层干部要为民而“谋”、为民而“动”,为民而“忧”,把基层工作作为无悔的选择。
着力走好新时代_群众路线,甘做基层联系群众“传感器”。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基层工作中,想要“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宽交流渠道,下足“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功夫,走出办公场所、踏遍田垄街巷、用好网上网下,以“泥腿子”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体会老百姓的急愁难盼。行走的脚是最好的尺,要秉持“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精神,不断深入掌握新情况、摸清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主动离开位子“走出去”、放下架子以万事为师、俯下身子倾听基层民生中体会借鉴“枫桥经验”“六尺巷工作法”等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既坚持原则、把准方向,又因势而动、因地制宜,将工作实践融入百姓生活,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
仅展示723字,全文共13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