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工作总结
……(开头部分已省略1352字)
(四)坚持效果导向,基层获得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减负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的评价上。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对全市2000名基层干部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4.6%。其中,对“精文简会”成效的满意度为96.2%,对“规范督查考核”的满意度为92.8%,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满意度为91.5%。超过九成的受访干部表示,当前用于事务性、应酬性工作的时间明显减少,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主责主业上。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异性,整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一些深层次、隐蔽性的问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持续深化治理。
(一)“材料依赖”与层层加码存在隐形变异。一些部门虽然减少了正式的红头文件,但通过便函、通知、工作提示等非正式方式索要材料的现象依然存在,存在“明减暗不减”的问题。有的上级部门在布置工作时,仍习惯于“上下一般粗”,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基层单位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甚至出现“上午通知、下午就要”的现象,导致基层为应付时限只能粗制滥造、甚至编造数据,陷入“材料政绩”的怪圈。
(二)考核“指挥棒”异化与“形象工程”依然存在。在一些领域,考核评价仍然过于注重“痕迹”和“颜值”,导致基层为了“不出错”“得高分”,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示范点”“样板间”,搞“面子工程”和“盆景艺术”。有的地方在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存在盲目攀比、脱离实际的现象,热衷于“一刀切”式的美化亮化,而忽视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和长远效益。
仅展示691字,全文共30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