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县“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专题党课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999字)
二是“会议多、落实少”,让干部困在“会海”里。有的部门开会“求全不求精”,不管事情大小,都要拉上村(社区)干部“陪会”;有的会议“层层套开”,上午开了县里的会,下午乡镇接着开,晚上村(社区)还要再开一遍;还有的会议“内容空泛”,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具体任务、没有时间节点,干部听了记不住、回去落不了。我粗略算了一下,基层干部平均每周要开5-7次会议,其中至少2次是“陪会”,真正能用来抓落实的时间被压缩了近一半。xx社区主任跟我说:“有时候一天开3个会,从早开到晚,散会都8点多了,回家吃口饭就得赶去处理群众反映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哪有时间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是“报表多、共享少”,让干部困在“数据孤岛”。 现在各部门都建了自己的信息系统,有的要求“每日一报”,有的要求“即时报送”,但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基层干部不得不重复录入、多头报送。比如,人口信息,民政部门要、卫健部门要、社保部门也要,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表格格式;安全隐患数据,应急管理局要、消防大队要、乡镇安办也要,同样的内容要填3遍。xx乡统计员小张告诉我,他每天要登录8个业务系统,填报12张报表,其中有7张报表的内容是重复的,“有时候输错了数字,还要被多个部门追着改,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四是“迎检多、指导少”,让干部困在“应付检查”。有的检查组“重形式轻内容”,到了基层先看台账厚不厚、资料齐不齐,再看现场有没有“亮点”、有没有“标语”,很少真正沉下去了解实际情况;有的检查组“挑刺找茬”,对一些细节问题揪住不放,比如“台账里少了一个签字”“照片里背景有杂物”,却对群众反映的“农田灌溉设施损坏”“村道坑洼难行”等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检查组“临时通知”,让基层来不及准备,只能“临时抱佛脚”。xx村去年迎接了6次检查,其中有2次是“突击检查”,村干部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扶贫工作,专门打扫卫生、整理资料,群众调侃说:“干部在迎检,我们在‘迎检’(迎干部检查)。”
仅展示837字,全文共366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