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文秘干部下乡锻炼感悟体会
……(开头部分已省略1205字)
我改变了思路:白天跟着老人翻箱倒柜找老照片、旧地契,晚上用录音笔录下他们的讲述,周末把收集到的素材做成短视频发在村微信群。没想到,一条”寻找老支书的老怀表”的视频竟引出了在外打工的村民老吴——他翻出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怀表,连夜坐火车赶回来:”这表跟着我爸当支书30年,刻着’为人民服务’,该放回村史馆。”后来,村史馆不仅陈列了老农具、旧账本,还设置了”口述历史”展区,用录音设备循环播放老人们的讲述。开馆那天,村小的孩子们挤在展柜前,指着一张1978年的高考准考证问:”奶奶,这是您当年的吗?”老人抹着眼泪点头:”那时候全村就一个大学生,现在你们教室都装空调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秘工作的价值不仅是”记录”,更是”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政策与民心。后来村里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我主动承担了村民手机使用培训的任务。从教张大爷怎么视频通话,到帮李婶设置微信收款码,从解释”医保电子凭证”怎么用,到演示”秸秆焚烧监控系统”怎么操作,我发现,所谓”深入基层”,就是把自己变成群众的”工具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群众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
三、从”外来客”到”自家人”:在烟火中生长的”真感情”
下乡前,我以为”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句口号,直到有天夜里突发暴雨,我跟着村主任挨家挨户查看危房。走到独居的刘奶奶家时,她正用塑料布苫屋顶,雨水顺着皱纹往下淌。我们赶紧帮忙搬沙袋、堵漏雨点,等雨停了,刘奶奶硬塞给我们一把煮花生:”闺女,你们比我亲闺女还贴心。”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鱼水关系”的含义——不是我们”帮助”群众,而是群众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仅展示720字,全文共215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