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专题党课:教师的信仰
……(开头部分已省略550字)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简单地讲,信仰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这一遵循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信仰的意义更为特殊。人们在对教师赋予崇高敬意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因其伟大,师德标准、能力标准、信仰标准也就高于常人。陈独秀执掌北京大学文科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根据当时北大文科的教育实际和西洋教育发展状况,创造性地实施了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改革北大的文科教学做了大量的切实工作,将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北大变为了新鲜活泼、民主自由的园地,以及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培养了一批接受新思潮并勇于投身新文化运动的优秀青年。在陈独秀入职北大后,李大钊受聘北大教授,他不仅注重对青年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也非常重视青年的品德修养,注意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在李大钊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实践,直接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新时代,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张桂梅,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她长期拖着孱弱的身体,坚持家访12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一万公里,共接收近2000名农村女孩入学。在当前我校这种移民学生多、留守儿童多、学生基础差、家庭情况相对更为复杂、学生迫切需要正确引领及悉心教导的情形下,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拥有足够坚定的信仰去引领我们做好这些工作。
仅展示691字,全文共35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