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教育读书班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研讨发言(6篇)
……(开头部分已省略1245字)
二、以制度执行筑牢作风建设“防火墙”,解决“怎么抓”的方法问题
(一)在办文办会中筑牢“精简关”,让“瘦身”与“提质”并重。一是严把文件“入口关”。建立“必要性审查+实用性评估”双机制,对上级文件进行“本地化翻译”,杜绝“上下一般粗”的“转发式落实”;对县级文件实行“政策清单化”管理,明确“适用范围、责任主体、时限要求”,避免“空泛式部署”。二是严控会议“质量关”。推行“无会周+套开合并”制度,将同类会议整合为“政策解读+任务交办+答疑互动”的“集成式会议”;会前发放“议题说明书”,明确讨论重点,杜绝“泛泛而谈”;会后建立“落实进度表”,跟踪问效,让会议从“程序性召开”转向“实效性推进”。三是严守规范“程序关”。制定《县委办工作流程手册》,将办文办会各环节细化为“责任清单”,明确“谁来办、怎么办、何时结”,用制度刚性防止“随意性操作”,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动作”。
(二)在调研督查中架起“务实关”,让“脚印”与“心印”同频。一是调研求“深”,拒绝“盆景式走访”。建立“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的调研机制,推行“四不两直+蹲点解剖”工作法,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难点问题,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拉家常”,真正把情况摸准、把问题挖深。比如,在督查惠民政策落实时,不看“展板数据”,直查“一卡通”到账情况;在调研产业发展时,不进“示范园区”,深入“小微企业”听真话。二是督查求“效”,杜绝“清单式验收”。建立“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对进度滞后的“黄牌预警”、久拖不决的“红牌督办”;推行“督查结果与干部评价挂钩”制度,让督查成为发现问题的“放大镜”、推动落实的“助推器”。三是成果求“用”,避免“调研一阵风”。建立调研成果转化台账,将基层建议分类纳入政策修订、决策参考,对优秀调研报告实行“县委领导批阅-部门对接落实-跟踪评估成效”全流程管理,让“纸上建议”变成“地上实效”。
仅展示847字,全文共1557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