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中国_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讲话(5篇)
……(开头部分已省略367字)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坠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铁蹄踏碎山河,不平等条约割裂主权,四万万同胞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挣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探索证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救不了中国,封建地主的“自强”救不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也救不了中国。
直到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站了出来。他们中,有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写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有湖南一师的师范生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有留日归来的李达,用《唯物史观解说》点亮思想的火种。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军队,甚至没有“合法身份”,但他们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规律”,共产主义描绘的“人类解放”,让他们相信:“只要主义真”,就能“砍头不要紧”。
这是信仰最原始的力量:当一个人相信“真理在自己手中”,他就敢以“蚍蜉”之躯撼“大树”;当一群人坚信“道路正确”,他们就能用“星星之火”点燃“燎原之势”。
(二)1949年:从“一穷二白”到“改天换地”——信仰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摆在新生政权面前的是怎样的烂摊子?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17%,钢产量15.8万吨(不及当时美国的1/118),文盲率超过80%,人均寿命35岁……西方预言家断言:“_解决不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仅展示636字,全文共1688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