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考核办关于改进和完善全市考核工作调研报告
……(开头部分已省略1015字)
(三)“干得多未必考得好”——考准考实有差距
一是“洗碗效应”突出。承担省考指标多的单位和体量大的县(市、区)扣分风险更多,干得多未必能考好。如2020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分别承担省考指标任务8项23分、4项6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考核失分较多而止步优秀。又如2007年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以来,x区、x市(县)15年中分别获5次、4次优秀,在10县(市、区)中获优秀等次数量靠后。二是定性指标难考准。对非量化指标完成情况缺乏有效考核手段,难以考准考实,存在“干了、干成、干好”一个样的现象。近3年,27个市直党群部门重点及职能工作指标全部得满分(60分)。2021年,20个政府非经济部门重点及职能工作除几个部门承担招商引资任务扣分外,其它均得满分(60分)。三是结果认定把关不够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招商引资、城市创建等专项工作考核得分未拉开差距,难以区分“好中差”。同时,考核组成员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专业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工作质效。
(四)“指标下得晚、结果出得慢”——工作相对滞后
市考指标需承接省考指标任务和市“两会”重点任务,市考核结果又需运用省对x考核结果,受省上联动影响,近几年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下达和考核结果出炉时间较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核单位对标抓落实。2021年、2022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分别在11月中旬、10月中旬印发;近3年,每年8月份才通报上年度考核结果,弱化了考核工作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
仅展示636字,全文共477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