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推进会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839字)
一是底数不清、产权不清、责任不清的“存量”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仍然是一本“糊涂账”,有多少资源可以发包、有多少资产可以盘活,一问三不知。集体资产的权属界定模糊,导致在处置和收益分配上纠纷不断。管理责任主体缺位,村级组织换届后财务交接不彻底、手续不完备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资产流失和管理混乱埋下了隐患。
二是合同不规范、程序不规范、处置不规范的“增量”风险持续存在。有的村在资源发包、资产租赁过程中,存在“人情包”“权力包”,甚至超长期、超低价签订合同,一份合同签几十年,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有的重大事项决策,不经过民主议事程序,“两委”干部甚至个别书记“一言堂”就定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被架空。有的村级工程项目建设,存在暗箱操作、拆分项目、违规支付工程款等行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三是财务管理不到位、监督制约不到位、收益分配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有的村财务管理混乱,白条抵库、公款私存、账目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屡禁不止。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三资”管理的监督流于形式,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透明、不公平,优亲厚友,甚至被少数人侵占挪用,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侵蚀了村集体的“家底”,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动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迎接新一轮国家考核评估的关键之年。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资”管理如果跟不上,守不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就是空谈,促进农民增收就是空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是空谈。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好“三资”管理工作,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仅展示798字,全文共46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