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县长分管领域工作被通报后表态发言
……(开头部分已省略1101字)
最后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问题。通报指出,我县应建成的1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仅8个投入运营,且存在“服务内容单一、老人参与度低”的问题。上周三,我去了xx社区养老中心,看到活动室里摆着崭新的健身器材,却落满灰尘;日间照料区只有一张空床,工作人员说“老人嫌收费贵,来的人少”。这让我想起年初调研时,有位社区书记跟我说:“养老中心要活起来,得先摸准老人需求。”但我们的干部呢?有的满足于“完成建设任务”,对后续运营的“资金从哪来、人员怎么招、服务怎么做”缺乏系统谋划;有的把“运营覆盖率”简单等同于“挂牌率”,甚至出现“建而不用、用而低效”的现象。更讽刺的是,我分管的民政局,竟在季度例会上只通报“建设进度”,没分析“运营瓶颈”,导致问题越攒越多。这些问题,表面看是“进度慢了、质量差了、效果虚了”,根子上是我们抓工作的“作风松了、责任散了、担当弱了”。作为分管领导,我没有把“一岗双责”扛实,没有把“严管厚爱”做到位,必须刀刃向内、深挖根源。
二、深剖问题根源,以自我革命的清醒找准“病灶”所在
这两天,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对照党章党规、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岗位职责,反复思考:为什么年初信誓旦旦的目标,到半年就打了折扣?为什么反复强调的重点工作,总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
一是思想认识“浮在面上”,缺乏“钉钉子”的韧劲。我常说“农业农村工作要接地气”,但实际工作中,却习惯“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开会上提要求”。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我满足于“每月听一次汇报”,却没真正沉到田间地头,听听农民“想修哪段路、想整哪块地”;农村公路养护,我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没深入研究“如何让群众主动参与、如何让资金持续到位”。这种“浮于表面”的工作方式,导致我们对基层的真实情况掌握不准,对问题的判断停留在“差不多就行”的层面,最终让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
仅展示789字,全文共40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