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警示教育专题党课:筑牢抵制违规吃喝防线 敲响清正廉洁警钟
……(开头部分已省略950字)
第三,违规吃喝是“初心使命”的“腐蚀剂”。办公室工作无小事,每一项服务都关乎群众对单位的评价。试想,如果我们的干部一边吃着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一边讨论如何“严格执法”;一边接受企业的“礼品卡”,一边强调“优化营商环境”,这样的“双面人”如何赢得群众信任?去年,我们单位帮扶村的一名老党员曾拉着我的手说:“现在干部下村,能不能不喝村里的高档酒?我们就想看看干部是不是真心帮我们解决问题。”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群众的“信任”,比任何山珍海味都珍贵。
二、“酒桌上的潜规则”往往“突破底线”,让人“放松警惕”
违规吃喝问题的发生,表面看是“行为失范”,根源上是“思想松动”。结合近年来各级纪检部门通报的案例和办公室工作实际,我梳理了四类常见的“思想误区”,需要大家高度警惕。
一是“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有人认为,“吃点喝点是人之常情,又没拿多少现金,查也查不出来”。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去年,某市交通局原办公室主任李某因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被查,起因是酒店监控拍到了他上车时的“踉跄”状态,结合消费记录和证人证言,最终坐实了违纪事实。当前,大数据监督、财务审计、群众举报等多维度监督体系日益完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非虚言。
二是“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有人觉得,“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反而显得不合群”。比如,在基层调研中,个别乡镇为了“表示热情”,会悄悄增加菜品、上高档烟酒,如果我们明知超标却“入乡随俗”,表面是“顾全大局”,实则是“助纣为虐”。去年,我们参与某重点项目督查时,曾遇到某企业为感谢指导,私下塞来“土特产礼包”,当时带队的分管领导当场拒绝:“你们的感谢我们记在心里,但纪律红线不能碰。”这种“硬气”,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仅展示774字,全文共343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