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思考
……(开头部分已省略746字)
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驻成都益民集团纪检监察组联合集团党委印发《关于规范集团离职、退休人员党风廉政意见征求工作的通知》,通过构建“前置审核—动态把关—闭环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机制,靶向破解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2024年以来出具党风廉政意见回复147份,暂缓4人离职。重庆市九龙坡区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打出“监督+教育”组合拳,利用大数据赋能监督的优势,推动有关部门创新打造国资国企数字监管平台,实现对国资国企资金、资产、投资主要廉洁风险实时动态防控,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可能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逃逸”“提前筑巢”等行为。目前,该平台汇集全区57家区属国企全量数据,已推送预警信息315条。同时,系统梳理查办的典型案例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警示教育,推动出台《重庆市九龙坡区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多维度织密织牢监督网。
二、“逃逸式辞职”产生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
部分国企干部受利益诱惑,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他们认为通过“逃逸式辞职”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继续享受违法所得。一些干部在位时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便利,退休或辞职后到相关企业任职、兼职,以获取高额报酬,实现“期权化”交易。
(二)监督漏洞
在干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一些违纪违法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对干部离职或退休后的从业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逃逸式辞职”有机可乘。同时,部分地区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环节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仅展示646字,全文共280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