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贯彻落实统计工作决策部署及防治统计造假有关情况报告
……(开头部分已省略1025字)
二、问题不足与原因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_、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严格要求,我县统计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防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问题既有宏观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制约,也体现在具体工作中的人和事上,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篇幅占据报告主体。
(一)统计法治根基不牢,执法监督“宽松软”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我县统计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存在“不敢查、不愿查、查处不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统计执法体制机制存在先天不足。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统计执法大队被撤销,执法职能划归办公室,但办公室的职责设定与执法检查的制度要求存在冲突,导致执法主体不明确、机构不健全。二是执法力量严重薄弱。全县统计系统内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屈指可数,且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执法培训,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和隐蔽的造假手段,执法能力捉襟见肘。三是执法保障严重缺失。如全局仅配备一台执法记录仪,难以满足“执法过程全记录”的制度要求,这不仅影响执法程序的规范性,也制约了执法的实际效果。
比如,在2024年的一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查中,我县执法人员发现xx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xx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存在重大数据失实嫌疑。该项目上报当年已完成投资额x万元,但执法人员现场核查发现,项目工地仅完成土地平整和部分基础施工,根据工程进度估算,实际完成投资额不足x万元。当执法人员要求项目承建单位“xx建设集团”提供工程款支付凭证、设备采购合同等原始凭证时,该公司负责人x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百般推脱,并暗示该项目是市级重点项目,希望执法人员“顾全大局”。由于我县统计执法队伍缺乏强制调查手段,且面临来自地方的无形压力,初次核查无果而终。后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协调审计、发改部门联合介入,才最终核实该项目存在近x万元的虚报投资额。该案件暴露出,在面对一些地方重点企业或重大项目时,我县统计执法存在“腰杆不硬、手段不强”的困境,统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对“xx建设集团”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处以警告,对该公司统计负责人x进行了约谈批评。但由于缺乏更严厉的处罚先例,警示效果有限。
仅展示942字,全文共40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