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2篇)
……(开头部分已省略1048字)
二、从“管理者”到“服务员”:在党性锻炼中锤炼我们工作的“行”
_要求我们“修好党性锻炼这门课”,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党性锻炼,就是躬身实践,转变角色,把“管理”的姿态,彻底转变为“服务”的心态。过去,我们的一些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审核材料、分配指标、下发通知。我们熟悉政策的条条框框,却可能不熟悉残疾人朋友家门口那段坑洼不平的路。我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但有时会陷入一种“为高效而高效”的误区,追求的是流程的闭环,而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决。
这种“管理者”与“服务员”的角色张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法律和政策是我们工作的准绳,必须严格执行,这是原则。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复杂的、充满情感需求的故事。如何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曾处理过一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申请,按照规定,他家的某些材料略有瑕疵,按流程完全可以打回去要求补正。但当我们上门走访时,看到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已经心力交瘁,眼神里满是疲惫和期盼,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机械地执行规定,虽然程序上无懈可击,但却可能关上了一个家庭希望的大门。后来,我们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他们完善了手续,最终让孩子得到了及时的康复训练。
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党性”,体现在我们是否愿意为群众“多跑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我们的责任,不是对文件负责,而是对活生生的人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走到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我们需要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水土不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政策的“二传手”,更应该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现实的“转换插头”,是化解政策要求与个体需求之间张力的“缓冲器”。这种角色的转变,很辛苦,甚至会遭遇不解和挫折,但这正是锤炼我们工作作风、压实我们行动责任的必经之路。
仅展示803字,全文共55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