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守正创新,深耕素养——温儒敏教授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培训》心得体会
……(开头部分已省略669字)
所谓“变”,是育人路径和方法的与时俱进。我注意到,本次修订在选文上既坚守经典,保留了鲁迅等名家名篇和大量古诗文,确保了教材的“底色”;又审慎地替换和增选了约8%的新课文,注入了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亮色”。这种“变”,让教材这本大书离我们的时代更近,离学生的生活更近,从而更具亲和力与感召力。同时,从小学高年级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栏目,到初中“活动探究单元”的调整,再到一年级拼音教学的拆分与识字量的适当降低,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出教材编写者对一线教学实际的尊重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体察。这是一种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变”,它提醒我们,教学必须时刻回应时代的需求与学生的成长节律。
二、知行合一:反思教学实践的“破”与“立”
温教授的讲座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亮了教材修订的深层逻辑,也让我看到了自身教学实践中需要“破”与“立”的地方。
首先,要“破”单篇精讲的惯性,树“立”单元整体的教学观。
过去,我的备课往往以单篇课文为核心,一篇一篇地讲,一篇一篇地练。虽然也注意单元主题,但总感觉像是在完成一个个孤立的点,未能真正将它们串珠成链。温教授强调,新教材“双线组织”的结构,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大观念”下的教学框架。每个单元的导语,就是我们教学的“航标”。这让我豁然开朗,今后的备课,我必须把研究单元导语作为第一要务,真正理解“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两条线是如何交织并进的。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它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探究、阅读方法训练、语言文字运用三道题,逻辑性极强,对教师的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坦白说,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避免将其处理成又一次简单的练习?如何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中,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整合?这正是我需要深入钻研和实践探索的。我认识到,必须打破过去那种“教教材”的局限,学会“用教材教”,将单元内的所有学习资源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在整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仅展示824字,全文共27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