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降本增效、固强补弱”专题部署会议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714字)
从内部审视,尽管公司在应对市场变化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严峻的外部形势相比,内在的短板和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当严重。此次会议不谈成绩,只讲问题,就是要让大家“红红脸、出出汗”,真正把问题摆在台面上。
第一个问题,是成本管控存在“上热下冷、表里不一”的现象。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降本增效实施方案》也制定了,梳理出的7大项、36小项措施不可谓不细致。但这些要求和部署,在执行层面是否存在层层递减、逐级弱化的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和个人身上,大手大脚的习惯依然存在,对“跑冒滴漏”现象熟视无睹。一些管理者口号喊得响,但在具体工作中,对非生产性开支审核不严,对物料消耗定额管理不精,对修旧利废工作不重视。例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阀门、一段废弃的钢材,本可以通过修复再利用,却被简单地当作废品处理。这种“思想上的节约”与“行动上的浪费”并存的矛盾,是成本管控最大的内耗。这种“表层用力”而未“深层触动”的降本,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是管理模式存在“粗放有余、精细不足”的短板。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惯性,精益化、标准化的管理思维尚未完全扎根。在招标采购环节,虽然引入了公开招标,也取得了一定的节支效果,如今年4项公开招标项目就节约了310余万元,但这是否已是极限?市场调研是否足够深入?是否存在潜在的供应商渠道没有被发掘?在生产组织上,xx煤矿通过“双面配采”和优化充填,节约了500余万元的矸石外排费用,这说明精细化管理的潜力巨大。但反过来看,这是否也意味着过去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浪费?在资产管理上,库存物资、闲置设备是否得到了有效盘活?清仓利库工作是否彻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xx结算中心通过精准写实和岗位分析,最终优化减少了22个岗位,这既是成绩,也暴露了过去在人员配置上的冗余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些都表明,管理的“颗粒度”还不够细,距离“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仅展示827字,全文共467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