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部普通党员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发言
……(开头部分已省略773字)
第三种是“旁观心”。作为宣传干部,总觉得自己的职责是“引”与“领”,是站在高处“喊话”,而不是俯下身子“对话”。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而不是群众的“家里人”。看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习惯于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去批判,却很少反思,作为一名党员,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为社风民风的净化贡献了正能量?这种“旁观”,实际上是割裂了党风与民风的血肉联系。
这种种心态,就像思想上的“铁锈”,不知不含地侵蚀着党性的光泽。直到一次在xx老旧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宣传活动,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没有问我宣传册上写了什么,而是问我:“小同志,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反映下,楼道的灯坏了快一个月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老人孩子太不安全了。”那一刻,我脸上发烫,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我意识到,群众最朴素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试金石”。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抵不过一盏为群众点亮的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打破那道“玻璃门”,真正走进“百姓家”。
二、从“我”的改变到“民”的认同,作风是无声的语言
思想的转变,最终要落到行动上。通过持续深入学习__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求是》杂志上那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我深刻认识到,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优良的党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磨砺出来的。我开始尝试着改变,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三多三少”来校准自己的行为。
一是多一些“泥土味”,少一些“书卷气”。宣传工作不能总在“云端”,必须脚踩大地。我强迫自己走出办公室,去社区的榕树下、小区的活动中心,听听群众的“牢骚话”“贴心话”。有一次,为了解垃圾分类的推广难点,我跟着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去走访。起初,不少居民态度冷淡,甚至有抵触情绪。但当我们一次次上门,不是简单地宣讲政策,而是帮他们分析哪种分类方式更方便,耐心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时,情况慢慢变了。一位大叔从一开始的“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到后来主动当起了楼栋的义务宣传员。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心里有没有他们,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所谓“我以我心换众心”,只有带着真情实感去做工作,才能把_政策主张,真正讲到群众的心坎里。
仅展示919字,全文共296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