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纪委书记在2025年全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再抓两年推进会汇报发言
……(开头部分已省略1694字)
(二)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不畅。尽管已开通“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但群众知晓率仅为38%,2024年平台访问量不足10万人次,反映问题仅217条,日均访问量不足300次,与全县42万常住人口形成鲜明反差。部分群众因担心打击报复不愿举报,如某村原村主任侵占集体资产问题,虽有多名村民知情,但因其亲属在镇政府任职,群众选择沉默,直至其退休后才被举报。此外,平台功能设计不够“接地气”,如问题反映需填写“违纪类型”“涉及金额”等专业术语,部分老年人因操作困难放弃举报。某镇纪委曾收到一封手写举报信,反映村干部违规发放低保,但因未通过平台提交,差点被归入“无效信件”。这种“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的困境,严重制约了群众监督效能的发挥。
(三)新型腐败手段更加隐蔽。腐败分子不断翻新手法,从“直接贪占”转向“期权腐败”“隔空伸手”。2024年查处的某学校校长通过虚构“智慧校园”项目收受贿赂案件,作案手段涉及虚拟货币交易、境外账户转账,调查人员需协调网信、金融、公安等部门联合攻坚,仅资金穿透分析就耗时2个月。此外,部分公职人员利用“影子公司”“白手套”隐匿身份,如某镇国土所所长通过堂弟注册的“皮包公司”承揽土地整治项目,7年间套取工程款360万元,案件查处时该公司已注销,调查难度极大。更值得警惕的是,“腐败期权化”趋势明显,某医院院长在药品采购中为某企业“量身定制”招标条件,但收受好处费发生在退休后,这种“延迟满足”式腐败给案件查办带来极大挑战。
仅展示633字,全文共3262字